文章名:以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把握世界
作 者:吕有志
发表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10月18日
节 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三观”的论述思想深刻、高屋建瓴,为我国对外战略分析和规划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如何把握复杂多变的当今国际形势和做好我国对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一方面,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危害国际社会的极端恐怖主义力量受到了沉重打击,部分地区的国际形势和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新科技的兴起令人目不暇接,各国间经贸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大国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风云激荡,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国际形势,我们亟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冷静观察和分析各种国际现象,把握世界发展的本质、全局和态势,弄清楚我国在世界格局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科学制定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首先,以正确的历史观观照世界。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一维的,历史不会重复,但人们可以通过历史学习和历史经验总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矛盾的运动规律,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借助历史思维、历史眼光以及历史类比等方法总结历史、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把握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前进方向。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弄清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虽然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大国关系十分微妙,但是我们只要正确地运用历史望远镜,认真观察思考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力量及限度,深刻认识大国冲突的逻辑,积极吸取一战、二战和冷战的历史教训,摒弃冷战思维,就能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把世界引向美好的未来。国际社会只有奉行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才是解决发展赤字的唯一出路。
其次,以正确的大局观把握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客观存在。无论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多么多元庞杂、国际现象多么纷繁多变、国际关系多么错综复杂,国际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并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观察国际形势时,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形势,他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也就是说,对国际形势的分析需要有全面性、系统性,对国际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还要充分相信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来观察和把握世界。
最后,以正确的角色观回应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正在成为全球性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国际社会出现“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两种绝然相反的矛盾认识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情况下,对于如何回应国际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我们不仅需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应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在我国对外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