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作 者:成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运用文本研究、本质还原、辩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收集、梳理和分析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各种资料,对国外研究提出的挑战问题展开理论辨析,澄清对“中国模式”的种种误读、误解和歪曲,深入研究“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性质特点、独特创新、世界意义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为进一步从更为广阔的范围总结发展经验,明晰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品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目 录
导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6
一、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历史追溯 6
(一)早期探索研究阶段 6
(二)正式开始研究阶段 8
(三)回顾反思研究阶段 10
(四)走向高潮研究阶段 11
(五)深化共识研究阶段 13
二、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一)“中国模式”的成功因由 15
(二)“中国模式”的性质特征 16
(三)“中国模式”的思想来源 18
(四)“中国模式”的哲学基础 20
(五)“中国模式”的适用范围 24
(六)“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25
(七)“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 27
三、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主要方法 29
(一)文本研究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29
(二)结构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0
(三)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方法 30
(四)多视域多层面比较研究的方法 31
四、国内关于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再研究 32
(一)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32
(二)对国外研究的理论梳理和回应 32
(三)国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 37
(一)研究思路 37
(二)基本观点 37
章 国外“中国模式”成功因由的研究 42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42
(一)“三个定理说” 42
(二)“两个层面说” 43
(三)“八大支柱说” 45
(四)“混合模式说” 47
(七)“时髦术语说” 50
(八)“挑战美国说” 51
(九)“七大假设说” 52
二、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模式” 53
(一)“中国模式”在“一张白纸”上描绘 53
(二)“中国模式”在“百废待兴”中规划 57
(三)“中国模式”在“风云变幻”中推进 61
(四)“中国模式”在“举世瞩目”中发展 65
(五)“中国模式”在“这边独好”中完善 65
三、“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模式的综合创新 67
(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67
(二)对“英美模式”的扬弃 70
(三)对“北欧模式”的借鉴 72
(四)对“东亚模式”的学习 73
(五)对“拉美模式”的警戒 76
第二章 国外“中国模式”性质特点的研究 79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79
(一)“新自由主义论” 79
(二)“新主义论” 86
(三)“中国式联邦主义论” 90
(四)“中国式社会主义论” 92
(五)“后社会主义论” 95
(六)“第三条道路论” 97
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继承发展 98
(一)马克思的发展模式 98
(二)列宁的发展模式 102
(三)斯大林的发展模式 104
(四)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106
四、澄清国外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109
(一)“中国模式”≠“新自由主义” 109
(二)“中国模式”≠“新主义” 117
(三)“中国模式”≠“中国式联邦主义” 120
第三章 国外“中国模式”与“毛主义模式”关系的研究 125
一、国外研究的基本经过 125
(一)初步开始阶段 125
(二)走向正常化阶段 126
(三)反思研究阶段 126
(四)全面提升阶段 127
二、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128
(一)“背离否定论” 128
(二)“继承发展论” 132
三、关于历史功过一以贯之的论述 141
(一)十一届六中全会前后的思想奠基 141
(二)十二大以后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144
(三)十七大以来的新概括、新表述 145
四、“中国模式”对“毛主义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147
(一)世界观的新境界 147
(二)社会主义观的新水平 149
(三)价值观的新体系 150
(四)时代观的新判断 153
第四章 国外“中国模式”哲学基础的研究 157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157
(一)“实用主义论” 157
(二)“儒家社会主义论” 159
(三)“三种传统论” 163
(四)“文明融合论” 166
(五)“务实主义论” 16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72
(一)哲学精髓的新概括 172
(二)实践观点的新论述 175
(三)辩证法原理的新运用 183
(四)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191
三、“实用”但并不等于“实用主义” 205
(一)两种现代化的思想指南 205
(二)两种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承 208
(三)两种近代哲学结出的不同花果 212
(四)两种强调实践的世界观 214
(五)两种注重效用的真理观 217
(六)两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19
(七)两种强调主体能动作用的历史观 220
第五章 国外“中国模式”世界意义的研究 224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224
(一)“中国威胁论” 224
(二)“中国责任论” 228
(三)“民族主义论” 230
(五)“中国复兴论” 237
(六)“中国示范论” 240
二、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242
(一)释放了占世界1/5人口的潜力 242
(二)开辟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崭新之路 244
(三)极大推进运动 245
(四)为人类未来发展创造诸多机遇 246
三、“中国模式”下的世界理念 248
(一)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249
(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理念 252
(三)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254
(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56
四、“中国威胁论”的认识论根源 258
(一)西方传统思维的惯性 258
(二)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无知 260
(三)少数人别有用心的夸张 262
第六章 国外“中国模式”未来发展的研究 264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264
(一)“中国崩溃论” 264
(二)“中国失败论” 266
(三)“未来不确定论” 268
(四)“持续发展论” 272
(五)“中国统治论” 276
二、“中国模式”不会“崩溃”的七大理由 279
(一)扎根深厚的历史积淀 279
(二)开放进取的思维基础 281
(三)不断完善的政治基础 282
(四)多元共进的经济基础 283
(五)拼搏创新的民众基础 284
(七)放眼世界的文明基础 285
三、“四个全面”部署中国战略布局 287
(一)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和公平性 288
(二)更加强调改革的性和协同性 288
(三)更加强调法治的性和严密性 289
(四)更加强调党的建设的艰巨性和深刻性 290
四、“五大理念”中国走向未来 290
(一)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91
(二)从“倾斜发展”向“平衡发展”的转变 292
(三)从“污染发展”向“清洁发展”的转变 293
(四)从“外延扩展式开放”向“内涵渗透式开放”的转变 294
(五)从“增量富裕”向“普惠富裕”的转变 296
参考文献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