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第93期在成均苑3幢502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俄罗斯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启念受邀作“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召峰教授主持,学院师生40余人参加讲座。
安启念教授以“两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安启念教授系统分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两种哲学形态。他指出,苏联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着重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此框架下批判了俄国民粹派忽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观主义错误,明确揭示历史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安启念教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他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双重局限:一方面过度强调物质决定论而弱化人的主体性价值,未能将“人的解放”确立为哲学核心命题;另一方面受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思潮影响,理论分析局限于单一维度,既未能构建涵盖自然、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整体性认知框架,也缺乏对人类文明存续等根本问题的系统性回应。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认知偏差与“碎片化批判”的方法论缺陷,导致传统理论难以应对“新轴心时代”人类面临的系统性生存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突破的方向指引。安启念教授强调理论创新的实践路径,既要回归经典文本,立足中国实践,深入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构建具有解释力的哲学体系,也要有信心去直面人类生存危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工具,探索“新轴心时代”的文明转型路径。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如何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碎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构成“第三种形态”、“自在自然”与辩证法的争议等问题与安启念教授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总结环节,刘召峰教授高度评价安启念教授的学术贡献,指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形态,学者必须寻找回应现实情况和任务的理论武器,学术创新需以立体化的学术史(区别于平面化的文献综述)梳理为基础,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领悟研究成果、学者争论、争论原因、理论缺陷,又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现实成就,实现对既有哲学形态的创造性超越。
文字:卢永琪
图片:董 想